盡管醫學界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發現和證實了“干擾素”的抗病毒作用,但它究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具體機制,仍是不解之謎。復旦大學今日披露,上海醫學專家已解開其中謎團。
據透露,該校上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育部、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袁正宏研究員率領課題組,歷經4年多潛心研究和探索,終于發現,“干擾素-a”通過促使細胞分泌的“外體”所攜帶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蛋白和核酸等分子,在細胞間傳遞后發揮抗病毒作用的新機制。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該發現對今后開發治療慢性乙肝和其它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新藥有重大意義。
校方稱,這項新的研究成果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免疫學》(NatureImmunology)上,引起世界同行關注。據透露,該課題組已將有關“干擾素-a”處理細胞分泌“外體”用于抗病毒治療的項目申請國家專利,相關的臨床前研究工作也正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據了解,干擾素是一組有多種功能的活性蛋白質,具有廣泛的抗病毒作用,其中“干擾素-a”是國際權威組織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最早批準的用于治療肝炎的抗病毒藥物?!巴怏w”是一種由細胞主動分泌出的微囊結構,大小介于30至100納米間。“外體”在細胞間的通訊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僅參與多種生理、病理過程,還在不同條件下,對于腫瘤發生、發展起到或促進,或抑制的作用。
據介紹,肝臟中的肝細胞是乙肝病毒活動、復制的唯一場所;而肝臟中的非實質細胞則連接、支撐肝細胞。袁正宏課題組經研究發現,肝臟的肝非實質細胞中的肝竇內皮細胞和巨噬細胞會分泌“外體”,在“干擾素-a”的誘導下,通過特定方式轉運到易受到病毒感染的肝細胞中后,“外體”會“拼命”抵抗或清除乙肝病毒感染。
研究人員稱,在應對病的的變異、耐藥性方面,這些存在于“外體”中的抗病毒分子好比“免疫軍工廠”制造出的一種“火力十足”的“先進武器”,迫使病毒無法變異或產生耐藥性。由此,“干擾素-a”誘導細胞分泌的“外體”,具有廣譜、高效的抗病毒作用。
袁正宏課題組還發現,如果阻斷小鼠模型中“外體”有效釋放,其肝炎嚴重程度則會明顯加重;因此,利用“外體”治療一些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有可能的。(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