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售處方藥漫漫之路,再遇挑戰!
11月22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 商務部關于印發<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9年版)>的通知》,提出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對《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開展全面修訂,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印發。
按照兩部委要求,禁止事項將成為市場主體不得進入,行政機關不予審批、核準,不得辦理有關手續的領域。
業內分析這或預示著網售處方藥放開仍有變數。
就網售處方藥是否放開的問題,此前相關方已經進行了多輪博弈。12月1日即將正式實施的新修訂《藥品管理法》中并未直接禁止第三方平臺網售處方藥,被認為是松綁的開端。
結合“線上線下一致”的管理原則,以及藥店分級管理等政策的落地,業界認為,僅有少數藥事服務能力強的實體藥店才能依托互聯網承接此項利好。也就是說,醫藥電商的O2O模式將成為網售處方藥的主導,而純粹的B2C業務還未獲政策支持。
風向突轉?網售處方藥松綁一波三折。
關于網售處方藥是否放開的爭論由來已久。
2005年9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文明確藥品零售企業只能網售非處方藥并很快發出第一張B2C醫藥電商執照以后,處方藥網售就開啟了“拉鋸戰”模式,可謂經歷了幾番大起大落。
2011年,淘寶商城進入健康領域,推出“醫藥館”,屆時僅有上海復美大藥房、北京金象大藥房、杭州九洲大藥房、江西開心人大藥房、云南白藥大藥房5家醫藥公司集體進駐。但后因未獲網售藥品資質,被監管部門叫停。
8個月后,重新更名的天貓醫藥館上線。這種B2C模式似乎也得到了政府的認可。
2013年11月、2014年7月,原國家食藥監管總局先后批復了河北食藥監局、廣東食藥監局以及上海食藥監局同意95095平臺、八百方、1號店開展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的申請。
其間,國家食藥監管部門還曾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放開處方藥在互聯網上的銷售。但是這一文件遭到數十家連鎖藥店和多家行業協會的聯名上書抵制。
盡管上述抵制有維護既得利益之嫌,但是其提出的監管難度大問題得到認可。
2016年7月29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式全面叫?;ヂ摼W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第三方平臺與實體藥店主體責任不清晰”、“對銷售處方藥和藥品質量安全難以有效監管”等是主要原因。
盡管國務院先后取消互聯網B證、C證、A證審批,但是行業人士對放開處方藥網絡銷售已經不再抱有幻想。
即便在《藥品管理法》最近的修訂過程中,關于這一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之間仍然有巨大爭議。
特別是,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對網售處方藥的第三方平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要求藥品網絡交易第三方平臺應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監部門備案。這也被認為是O2O將迎來大發展的信號。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國家藥品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已經透露出“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的O2O模式以其便于監管等優勢更受監管方青睞。業界分析,互聯網企業和連鎖藥店等將享有利好。
可以看到,近年來多家互聯網和連鎖藥店巨頭已經開始行動。
用而此次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文直接叫停郵寄或互聯網銷售處方藥,則使網售處方藥是否放開成了新的謎團。
千億蛋糕阿里、騰訊、京東爭相布局。
近年來互聯網醫藥電商還是實現了迅速發展。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醫藥電商的銷售額,已經由2012年的133億元,達到了1211億元。但由于國家對郵寄,互聯網銷售處方藥并未放開,藥品網售藥品占比不足10%。
而隨著處方藥網絡銷售的放開,醫藥電商將迎來更快的發展,乘著處方外流的東風,甚至有望沖擊萬億市場。
對這一廣闊市場,不止藥品生產、經營企業,互聯網大佬們也在積極布局。
自2015年起,阿里健康不僅成立了覆蓋2萬多家線下門店的中國醫藥O2O先鋒聯盟,還陸續入股了漱玉平民大藥房、華人健康、貴州一樹、德生堂等多家地方龍頭,并完成對山海關到嘉峪關的線下版圖的布局。
幾乎同時,京東依托京東到家也構建起了自營B2C、O2O、平臺B2C的體系,覆蓋保健品、滋補養生、藥品、醫療器械等。
2018年10月,拼多多的健康頻道上線,但是拼多多稱其為由第三方醫藥流通領域持牌商家依法依規銷售保健品和OTC(非處方藥)藥品。10月9日,外媒透露騰訊將向高瓴資本的中國藥店業務投資約5億美元,間接將重慶萬和、成都東升、廣東邦建、河北獅城百姓、四川杏林、西安怡康等多家連鎖藥店握到了手里。
至此,中國醫藥電商的戰國時代已經拉開序幕。
可以看到,在剛剛結束的“雙11”電商發展中,盡管只有OTC,保健品等阿里、京東、拼多多都已不俗的表現。(詳見>>阿里京東藥店雙11戰績:訂單均翻倍,90后、00后買走60%的阿膠)。
一旦網售處方藥政策放開,預計市場競爭將很快白熱化。
行業普遍認為,處方外流是醫藥流通發展大方向,合規的藥品零售企業、流通企業如果有能力承接外流的處方,建立相配套的執業藥師遠程審方體系和處方藥落地配送的體系,讓藥品由藥店或者符合資質的第三方藥品配送企業來為患者提供“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才是正確的行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