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40年代,人類開始使用抗生素對抗細菌感染。細菌在與抗生素的不斷斗爭中,逐漸對其產生耐藥性,抗生素對耐藥細菌的殺滅或抑制作用就減弱了。耐藥細菌的出現,使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變得更加復雜,治療的成本變得更高,甚至在有些情況下造成無法治愈的感染。
如今,細菌耐藥已發展為全球范圍內的一大公共健康威脅。4月30日,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邀請了FDA抗菌藥辦公室主管愛德華·考克 斯博士為大家解讀細菌對抗生素耐藥的成因,并聯合FDA食物、食品和獸醫辦公室首席科學官大衛·懷特博士、美國國家耐藥檢測系統微生物專家斯圖亞特·蓋恩 斯給出了建議。
醫療機構:只要使用,就可能出現耐藥性。即使是正確的臨床應用,也可能促進細菌耐藥的發生??股貙Σ≡行В瑫r也會影響人體內的“好”細 菌——比如腸道內的益生菌。所以,只有在發生細菌感染時,才應該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沒有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只會引起細菌耐藥。但遵醫囑正確使用抗生 素,有助于延緩細菌耐藥性的發展。
有些細菌天然對某些抗生素不敏感,這種耐藥性被稱為固有耐藥,或天然耐藥,這是由特定細菌的固有特征所決定的。專業醫務人員了解這種現象,可以正確選擇抗生素,避免不當或無效的治療。
細菌耐藥后,治療會變得更加困難,原本能靠抗生素治愈的疾病也可能變得難治。
養殖業:長期廣泛使用可能增加耐藥性。養殖業中通常會對動物使用抗生素,由此產生的耐藥細菌可能通過接觸或食用轉移到人類身上,還可能造成整個 生態環境中的細菌耐藥性增強。人類使用的多數抗生素都有養殖用產品,因此,細菌對獸藥的耐藥性也會轉化成對人用抗生素的耐藥性。
患者:正確使用、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能減緩耐藥性的出現。患者使用抗生素時,應該嚴格遵循醫生的指導。普通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不應使用抗生素。減少非必要地使用抗生素,不僅可以規避其副作用,也有助于延緩細菌耐藥性的發生。
由于現在養殖業還需要使用抗生素預防動物感染性疾病,因此,建議大家在烹飪時將肉類食物徹底煮熟,消除大多數動物來源的耐藥細菌。但消費者仍然應該警惕交叉感染的危險,處理肉類食物前應仔細清潔廚具。
醫療機構、患者、養殖業者都應該在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樣才不會出現面對細菌感染卻無藥可用的困境。(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