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農村醫改難題須關注
上傳日期:2013-01-05 16:50:44 瀏覽次數:12345 次
農村醫療衛生基礎仍十分薄弱,面臨諸多問題亟待關注解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醫療人才資源短缺
由于閩北地處偏遠山區,基礎配套設施薄弱,經濟、文化、醫療水平落后等劣勢,造成閩北留不住現有優秀的醫技人才,更無法吸引外來的醫技人員,導致衛生服務質量不高。
南平市政協委員、光澤縣醫院院長張求水反映,光澤縣6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編制總數為142名,在編在崗86人,缺編56名,取得執業資格的臨床醫生只有32人,具有中級職稱的僅20人。連年招聘衛生技術人才,卻年年招聘難,招不到人。今年鄉鎮衛生院公開招聘14個崗位,只能開考6個輔助醫技崗位,而6個臨床醫生崗位和2個藥劑崗位因無人報名而無法招聘。后繼乏人的問題嚴重困擾著鄉鎮衛生院的正常運轉,現有醫務人員均身兼數職,工作擔子重,省上組織的全科醫師培訓都無法抽調人員參訓,導致公共衛生服務質量還處于初級水平,醫療技術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
村級衛生基礎設施薄弱
南平市政協委員、光澤縣副縣長肖光彪反映,鄉鎮衛生院建設力度加大,衛生院業務用房和醫療設備等方面有了較大改善。而村衛生所的建設滯后,許多衛生所業務用房不達標,大部分村衛生所基本的醫療設備不齊全,難以全面承擔基本的診療服務職能。
抗生素濫用問題十分突出,醫療方式和手段存在嚴重的“西化”現象。醫生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多采用西醫手段治療,患者圖方便也喜歡看西醫和輸液。許多農村衛生所根本沒有中醫房,作為國粹的中醫備受冷遇。此外,文化程度較低的群體極度缺乏基本的衛生保健常識,生活習慣十分不科學,健康狀況堪憂。
“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依然存在
首先,由于大部分優質醫療設備和執業醫師都集中在縣級醫院,農村特別是鄉、村兩級衛生人才和設備的不足,造成許多疾病就醫還得往城里“跑”。一些常見病本可以在家門口的衛生所就醫,但由于目前新農合尚未覆蓋到村級,農民看病要到鄉鎮衛生院才能享受醫保,對此,年齡大的和行動不便的群眾深感不便。
其次,由于治療費用大幅提高,農民看病報銷的比例不高,自費部分讓農民難以承受。如小小的痔瘡和闌尾切除手術,除去報銷部分農民仍要負擔2000元左右,大病就更讓年收入十分有限的閩北農民無力承擔,常常出現因病返貧,給扶貧開發工作帶來新的壓力。(轉自人民網)